2025-08-20 03:29
实际上,随着气候变暖,全世界各地的冰山正在融化,80%以上冰川正在加速退缩,其速度比气候模型预测的速度快得多,这一现象令科学家担忧:全世界冰川总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1%,储水量约2406.41万立方千米,占世界淡水 资 源 总 量 的68.7%,如果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将升高70米左右……比这更可怕的是,冰川的消亡,将引发一系列气候、生态、环境问题。
冰川,是存在于极地或高山地区由多年积雪慢慢压实、冻结形成的巨大冰体。不仅是地球上壮丽的景观,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固体水库,以冰的形式长期储存了地球上约70%的淡水,远超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的总量,关乎着数十亿人的用水需求。
更重要的是,冰川的高反射率能有效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球表面温度,在调节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冰川的快速变化还影响着全球水热平衡、水盐平衡、热盐平衡,引发一系列气候、生态、环境问题,存在‘连锁反应’的风险。”有专家表示。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些古老的冰川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尤其今年,北极圈以北的挪威、芬兰以及俄罗斯的雅库茨克至东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等纷纷出现30℃以上的高温天气,更是让冰川保护充满挑战。有数据显示,全球80%以上冰川正在加速退缩。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格陵兰岛都是一个独特而非凡的存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它位于北极和大西洋之间,大约相当于中国面积的四分之一,却仅有不到6万人口。地广人稀加上地处偏远,这座巨大的岛屿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并不引人关注。
但气候变化正在改变这一切。作为极地岛屿,格陵兰岛的变暖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四倍,已经成为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象征。自1995年以来,该岛气温上升了约1.5℃。气温升高导致覆盖格陵兰岛80%国土面积的冰盖正在加速融化,冰川后退。《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在1985至2022年期间,格陵兰岛冰盖累计损失达1.14万亿吨——若以体积衡量,这些融化的冰足以填满5亿个标准游泳池。
根据《Nature》期刊上发表的《2000—2023年全球冰川质量变化的学界估计》一文,2000年至2023年间,全球冰川每年流失273±16亿吨质量,且后半期(2012~2023年)的融化速度比前半期(2000~2011年)增加了36±10%。“这一数据表明,全球冰川融化速度正在显著加快,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极地气象委员会委员李熙晨介绍说。
自2000年以来,冰川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约5%的冰量,在区域范围内失去了2%到39%的冰量。冰川质量损失比格陵兰岛冰盖的损失大18%,是南极洲冰盖的两倍多,相当于当前全球人口30年的饮用水量(以每人每天3升计)。
李熙晨告诉记者,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地区、格陵兰岛周边以及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部等地区对全球冰川质量损失的贡献较大,分别占总量的22%、20%、13%和10%。“这些区域冰川的快速融化不仅加剧了当地的地质灾害风险,还对区域淡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2009年,位于安第斯山脉的恰卡塔雅冰川消失;2023年,委内瑞拉失去了最后一座冰川——拉科罗纳冰川;过去20年来,欧洲中部损失了39%的冰川……预计到2100年,若升温4摄氏度,全球超过80%的冰川都将彻底消失。
2022年,江南JN体育联合国大会第77届会议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宣布自2025年起,每年3月21日为世界冰川日(WorldDayforGlaciers),以此提高全球民众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关键作用的认识,同时应对冰川加速融化所带来的紧迫挑战。
2025年国际冰川保护年重点关注五大关键领域:一是扩展全球冰川监测系统以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二是开发冰川相关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三是开展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四是保护与冰川相关的文化遗产,五是让年轻人参与冰川保护工作和气候行动。
中国的冰川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而天山是我国冰川数量最多的山脉之一,天山一号冰川是乌鲁木齐河、头屯河、三屯河和乌拉斯台河等河流的源头,也是乌鲁木齐市的重要水源补给来源。
2024年,由美国莱斯大学、冰岛大学、冰岛冰川学学会、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发起了全球冰川消亡名单项目。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18条即将消融殆尽且极具科研及社会经济价值的冰川为代表,向全球展示冰川的剧烈变化和保护的紧迫性。四川的“达古冰川”作为中国唯一即将消融的冰川被列入其中。
据了解,达古冰川是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过去30年间,达古冰川面积减少约70%,从1991年的1.49平方千米减少到2020年的0.47平方千米。为了减缓冰川消退,我国科学家尝试通过多种创新技术进行干预:2020年起,我国科学家在达古冰川开展了“冰川盖被子”实验,冰川消融减缓厚度由1米提升至2.3米,保护效果日益显著。具体做法是,中国科研人员在达古冰川上铺设了一种土工织布,通过这种隔热和反光材料,增大冰的表面反照率,阻挡太阳辐射和冰的表面热交换,从而减缓冰川消融。
面对冰川加速消融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近年来还不断完善冰川保护政策体系,加强立法引导与区域实践。如2023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出台,要求将大型冰帽冰川、小规模冰川群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雪山冰川实施封禁保护。
除了保护措施,对冰川的同步监测同样重要。目前,无人机与卫星遥感已成为精准监测的“千里眼”。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高效、更全面地监测冰川的变化。无人机可以在低空对冰川进行近距离观测,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目前,我国已建立涵盖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等主要冰川区的监测体系。主要开展定位观测,对冰川的物质平衡、面积、运动速度、消融量等进行长期监测。目前主要冰川区都有相应的监测,但总体来说,监测的冰川数量还是偏少,目前定期监测的冰川不到30条。
然而,“不论人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只能延缓它的消亡时间,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因,只能通过节能减排控制温度升高,才能从根本上减缓冰川的消融……”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冰冻圈观测计划(GCW)专家组委员、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说。
今年3月21日,是全球首个世界冰川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冰川总条数约为6.9万条。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世纪60年代至2020年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26%,约7000条小冰川完全消失。与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相比,2008年至2020年间,中国冰川面积整体减少约6%,表明最近十余年中国冰川已进入快速退缩阶段。
“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你还没有走近冰川,就听见轰隆隆水流的声音,这就是冰川融化的声音。”王飞腾说。
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的编制历时24年,于2002年全面完成。数据显示,1960年至1980年间中国共有冰川约4.6万条,总面积约5.9万平方千米;第二次冰川编目结果显示,2008年前后中国共有冰川约4.8万条,总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而第三次冰川编目编制了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处于消亡状态的残余冰体,总数量达到约3万余条。 综合科普中国等
Copyright © 2022-2028 江南JNSport体育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湖ICP备43150221号